“古勞三夾騰龍”是鶴山市一項深受民眾喜愛的傳統民俗活動和體育競技運動,為新“鶴山八景”之一。 “三夾”是沙坪河和升平河(又稱古勞河)匯流后在古勞形成的水道,又稱三夾河。賽道位于升平河二度橋至三夾橋段,全長1100米,寬100米,平直寬闊,風平浪靜,兩岸為堤基,能容數萬人觀看比賽,是天然理想的龍舟競渡場所。 “古勞三夾騰龍” 傳統民俗活動最早源于什么時候,現已無法查考。鶴山縣建于清雍正十年(1731年)。根據乾隆十九年(1754年)纂修的《鶴山縣志》的記載和生活在乾隆年間的鶴山著名詩人吳槐炳(乾隆七年至三十五年即1742至1770年)寫作的組詩《三夾競渡詩》(竹枝詞)十首可以確定,最遲在乾隆年間,“古勞三夾騰龍”傳統民俗活動就已經存在,且每年農歷初三、初四兩天都是在三夾河道上舉行,沿襲至今約近300年歷史。主要為古勞鎮和沙坪街道的龍舟競渡比賽?,F在,兩鎮擁有龍舟30余艘,“扒丁”2000多人,龍舟全用坤甸木制作,每艘船長35米,“扒丁”60—70人。改革開放后,古勞按照國際賽標準新造了3艘龍舟,有些村子更增添了新船。 在鶴邑水鄉,數百年來,鄉民把龍及龍舟當作是吉祥之物,他們祈求,每年只要對龍拜祭,舞了龍頭,“扒”了龍舟,洗了龍舟水,吃了龍舟飯,就會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,六畜興旺,國泰民安,人興財旺,家庭幸福,福壽綿長。 “古勞三夾騰龍” 傳統民俗活動分成三個階段進行,即起龍舟、賽龍舟、埋龍舟。 起 龍 舟 ?。?)起龍舟 起龍舟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進行。這一天,各村村長作為“領頭人”,帶領村里數十名男丁前往埋龍舟的河涌(俗稱“龍船埗”,又稱“龍床”),先點燃香燭拜祭神靈,敲起鑼打起鼓,接著燃放鞭炮,拱手拜過天神、祈求保護村民百姓幸福安寧之后,隨著岸上的鑼鼓聲和師傅們“一二一”的吶喊聲,起龍舟開始。待到龍舟安全出水后,把龍舟上的水放干凈,村長一聲號令,眾男丁一齊將龍舟舉起抬到岸上。 ?。?)祭龍(河神) 每年端午節龍舟賽前,各村婦女都會帶齊香燭、爆竹和祭品前往龍船埗前拜祭河神,向河涌里拋灑祭品。相傳祭河神是紀念屈原,現在是寓意四海升平,驅魔逐邪,祈求河神保佑百姓平安吉祥。 ?。?)畫龍點睛 龍舟起水時,另有村民來到祠堂的“龍嬋屋”,將存放在這里的龍頭、龍尾、木橈等送到河涌清洗干凈,晾干后,由村中有經驗的長者用顏料重新為龍舟點睛和龍身、木繞畫彩,俗稱“畫龍點睛”。 (4)舞龍頭 龍舟出水后,師傅們把龍舟抬到岸上后,將龍舟清洗干凈,晾干后抹上油,扎龍筋。洗龍舟,沾龍水,被認為是最吉祥的事情。 之后,在村長的帶領下,眾師傅把龍頭、龍尾抬到各村各家進行舞龍頭(龍尾)拜祭,人們敲鑼打鼓,穿街過巷,互祝平安吉祥。拜祭完后,主人家要回送適量的錢、米為“利市”,俗稱“百家米”,祈愿龍的保佑。舞龍頭時,還有兩位鄉民擔著籮筐跟隨,把各家各戶回贈的大米、利市錢等集中放到祠堂里,米用來煮飯給劃龍舟的“扒丁”們吃,俗稱“百家飯”。利市錢則用來置辦各種比賽獎品。 新中國成立以前,龍船出水要請喃嘸佬(道士)繞船念經畫符,在龍頭灑“仙水”;接著拜祭社公(龍神),然后“請”龍神上船。民間傳說,龍船頭是“留”給龍神坐的,有龍神坐鎮,會逢兇化吉。新中國成立后,因這一民俗帶有封建迷信色彩而被取消了。 ?。?)練橈 龍舟祭拜后,便準備訓練,俗稱“練橈”。被挑選為“扒丁”的男子都充滿自豪感,他們都要集中食宿和訓練,婦女則負責后勤工作。 (6)包粽子 包粽子是古勞水鄉人在端午節期間的傳統食品,也是接待親友的必備食品和禮品。每年農歷五月初一,各村的婦女便聚在一起包粽子,大家有說有笑,其樂無窮。 龍舟出水后,古勞水鄉村村鑼鼓聲響,人人心動,個個開顏;茶樓酒肆,榕蔭埗頭,村前巷尾,凡是人群聚集之處,無不以賽龍舟為題。從農歷四月下旬到五月下旬,鶴邑的“龍船熱”持續一個月之久。 賽龍舟是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最使廣大鄉民如醉如狂的體育競技運動。三夾賽龍舟以農歷五月初三、初四兩天最為精彩。這兩天,由沙坪城區通往賽區——古勞三夾橋至升平圩河道,十里堤圍,都是前來觀看龍舟賽的群眾,三夾河兩岸的觀賽臺上更是人山人海,密不透風。爆竹聲、鑼鼓聲匯成一片,震耳欲聾。無論是烈日當空,還是遇上大雨淋頭,群眾看龍舟賽的興趣絲毫不減。 (1)“鯉魚跳龍門” 賽道起點和終點都搭起彩樓,俗稱“龍門”,龍門兩邊貼上對聯,河中間插上竹竿劃分左右水道。比賽開始前,主持人將一尾尾生猛鯉魚拋入河中,取名“鯉魚跳龍門”的吉祥之意。接著,參賽的數十艘龍舟列隊進入“龍門”,繞場一周向兩岸觀眾致意。三夾河上滿江游龍,滿目彩旗,觀賽臺上的觀眾歡聲雷動,響徹云霄,匯成歡樂祥和的海洋。 ?。?)對手賽 按規定,每一場比賽都是兩艘龍舟的對手賽。當發令槍一響,兩船立即鑼鼓齊鳴,“扒丁”隨著“咚咚啌—咚咚啌”的鼓點聲揮槳前進,河道上水花四濺,龍船如離弦之箭,又似出水游龍,奮勇疾進。龍舟過處,兩岸觀眾齊齊起立,高聲吶喊,鞭炮轟鳴,場面極其壯觀熱烈。首先沖刺的龍舟拔標旗,奪錦標,“扒丁”以槳擊水,齊聲慶賀,威風凜凜。 ?。?)“龍舟飯” 對龍舟賽的獲勝者,傳統的獎勵辦法是獎給燒酒和燒豬。改革開放后,改為以精神獎勵(錦旗、獎杯等)為主,物質獎勵(燒酒、燒豬等)為輔。奪錦的龍舟隊在賽事結束后,全村男女老少齊聚祠堂,喝酒聚餐,俗稱“龍舟飯”,招待親朋戚友,氣氛極其熱烈、祥和。各村的龍舟隊也回到祠堂里,同村民們一起吃“龍船飯”,飯席上議論熱烈,總結經驗,相互鼓勵,明年再奪好成績。 農歷五月初五之后,一年一度的龍舟賽結束,各村便忙著把龍舟“扛過基”(三夾堤圍),送回“龍床”,將龍舟掩埋到河涌底。 埋龍舟之日,敲鑼打鼓,鞭炮齊鳴,村民歡騰,先由村長率領眾人在祠堂里舉行拜祭儀式,祭奠神祉,保村安民。之后,眾“扒丁”將龍舟抬起,在有經驗的老船長指揮下,把龍舟抬到圍基的小河涌里,拔起船底的木塞,將龍舟沉入水底,再用木柱固定好。龍頭、龍尾、船槳、龍鼓、銅鑼等放入祠堂的“龍船屋”里保管起來?!叭龏A騰龍”活動至此圓滿結束。對此,吳槐炳有詩曰:“深杯那惜醉顏酡,兩日佳期夢里過。記取風流三夾水,年年五月會嫦娥?!?/p>
附件:
相關稿件: